井冈山大学校友会

校友彭庭松作品《端着板凳看电影》

【母校校友】之七 端着板凳看电影

在我们上师专那会儿,大操场下的大礼堂身兼数职。吃饭时,是饭堂;演出时,是剧场;听报告时,是会堂;训练时,是体育馆;观影时,是电影院。

两周放一次电影,即使是期末时段,也雷打不动。晚上观影,大家都要自带板凳去。在寝室里,每人都有小巧的一桌一凳。这凳我们方言叫墩子,虽然轻便,但是全实木做的,样子看起来挺敦厚结实,与老区人民同一品格。电影夜,大家浩浩荡荡,人手一凳,从坡度参差的寝室区下来,就像是长瀑布,颇为壮观。礼堂的门口临时架起铁栏杆,有人在这里验票。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自然有不耐烦的在起哄似地催:快点啊,快点!电影都放掉半卷了。那时电影还是胶片,所以有这么一说。检票的并不理睬,声音还更大:叫什么叫?排好队自然会快!大家不敢再做声了,乖乖地排队,检票的我们都把他们看成是学生干部。

后来我打听到学校有个影评协会,凡会员看电影都不要钱。于是我和同学袁国华等就不知道想了什么办法,加入进去了。一年后,也不知道谁举荐的,竟然要我担任会长。我当时还挺激动,觉得社团的官不同于系里的,听起来是挺有文化的。上任会长是周文飞,一个个子不高,但才气很高的学姐。曾经在校报上看过她写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是见识还是灵气,都让人觉得是见过大世面,果然人如其名啊。文笔流畅老练,风格柔中带刚,魅力脱颖而出,完全符合风骨特秀的才女形象。有次课间我去找她谈交接的事情,刚到教室门口,脚步竟有点踌躇。有个男生问明来意后,传话过去。周这才走出来,笑盈盈的,明眸善睐,肩发如云。在简单交代几句后,她还对我说了些鼓励的暖话。之后像是卸下了一副重担似的,伴随着上课铃声,像燕子一样飞进教室去了。

票虽然是免了,但每场电影后还是要交一篇评论文章,要不怎么叫影评协会呢?我想起了老师带学生春游,完后必定布置一篇游后感。天下还真没有白看的。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认真写过两篇影评。一是有关《辽沈战役》的,这是《大决战》系列之一。实在想评论点新东西来,于是在羊皮筏子开头和林彪手抓黄豆沉思两个细节上奇想了一通,穿凿出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来。电影的确拍得好,场面很宏大,是下决心按照史诗的规格拍的。另外,林彪形象也出现多,而且以正面示人。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赞声一片,认为是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

另一篇是有关《过年》的,影片由黄健新执导。这故事片一反过年的喜庆套路,而是在过年设置了很多冲突,汇集到剧末导致矛盾接二连三爆发,年过得不欢而散。最后以老两口坐着爬犁高歌,在雪地中离家出走的浪漫主义手法,来表达对失落的伦理道德乃至金钱主宰世界的反抗。这影片明星云集,李保田、赵丽蓉、葛优、梁天、丁嘉丽、申军谊等主演或加盟。最有意思的是六小龄童章金莱,一反孙悟空闹腾的形象,在影片中饰演老实巴交、惧内蔫吧的大儿子,开始时大家还笑,看着看着就被他本色的演技征服,很快适应了他所演的新角色。记得电影散场后,大家端着凳子默默地拾级而上,走向各自的寝室。再也没有从前的喧嚣和嬉闹,可见影片对我们心灵的冲击还是大的。彼时心潮起伏,回到寝室放下板凳就伏案疾书,将一腔子感受写下来。写到最后一个字时,将笔重重一扔,如释重负,浑身毛细血管无一不畅快。这影评后来拿来交流,还引起了一些共鸣,也有个别女生投来羡慕的眼光。二十多年过去,我在微信上与肖瑞华同学邂逅,他还在用这影评勾起我的回忆,算是一种独特的打招呼形式。

我这个会长当得不久,就帮着领了几次电影票。也没举行过什么活动,算是很不称职。后来是谁接过去的,我也不知道。工作之后,离电影越来越远,到底有多久没有进去过影院,我也不知道。井冈山大学影评协会是否还在,我更是不得而知。遗憾的是,当时端着板凳下礼堂的场景,竟无一张照片可以留下。我闭上眼睛一想,眼前好像一帧帧黑白照片在岁月之河中缓缓流淌。我百度了一下,才女周文飞早已经成为央视数字频道《世界地理》频道的总监,她还是那样扬起头来微笑,一直认为简单而丰富、率性而清醒的生活是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