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彭庭松作品:【母校•校友】之十五 食堂还是老样子
【母校·校友】之十五 食堂还是老样子
原创 2017-09-04 彭庭松 雅俗乐赏
开学第一天,我在微信中晒出了食堂和饭菜的照片。毕业生沈静健同学回复:“食堂还是老样子,真好!”
前半个月,我回到母校吉安师专(现名井冈山大学)。看见当年宿舍铁门和“学生之家”这几个字还在,台阶下面的食堂也是旧模样,亲切感油然而生。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真好!
当年选择在家乡读师专,很多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是,也有知足常乐的。教我们中学的老师,大多数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有位老师就曾在课堂说:“读师专有什么不好?免学费,还有伙食补助。当年我就带一个碗去,还剩下很多饭票回来。”
吾生也晚,轮到我入学时,学费要交几百块了。伙食果然还是有补助,记得饭是每月28斤,菜钱是30元的样子。那时打饭菜都是用饭票和菜票,不像今日能打卡。每个人都拿着一个大瓷碗,饭菜打在一起。之后或在食堂饭桌上吃,或直接端着一路吃回寝室为止。洗碗是一件麻烦事情,在寝室没少玩过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谁输谁去洗碗。
食堂打菜师傅和阿姨,那是大家记忆深刻的重要人物。谁打得多些,谁打得少些还态度不好,哪个人心中没本谱?每次排队打菜的时候,会出现队伍长短不一的状况。不消说,长队伍的人宁肯浪费点时间,换来饭菜多一些。冬天天气冷,那时我还生冻疮,伸到窗口的手红肿老高,像个雷锤。有位胖阿姨看着心疼不已,“啧啧”两声同情后,又往我碗里添了一勺。这分量,几十年来,在我的心中就没有减轻过。
每月28斤饭,对男同学来说,多是不够;对女同学来说,却是绰绰有余。于是,经常有女同学周济男同学的动人故事发生。我有一次鼓起勇气,向某女同学开口:“若是有饭票多……”,女同学“噗嗤”一笑,说:“知道了。”第二天,她送来了16斤,笑盈盈说:“这是同学们凑齐的”。我先是感动,接着是羞愧。这一羞愧,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诗人顾城曾埋怨:“身体是多么麻烦和累赘的一件事啊!”一语成谶,他后来壮烈自杀了。不过说这话时,他并没有厌生倦世的念头,相反是他意气风发、争分夺秒写诗的黄金时代。顾城嫌弃吃饭供养身体费时间,故有此叹。这境界比当时的我们高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多数学校楼层隔离效果不好。最后一节课时,现代文学老师在津津有味讲张贤亮的《绿化树》,不远处食堂的香辣味飘到了教室。小说中的饥饿,顿时化作了众同学的切身感受。坐在最后排的几位同学,趁老师转身板书时,提前溜出,循着香辣味奔向了食堂。现在回想起来,大学不只是知识成长的神圣殿堂,也是吃饭增长体重的加油站啊。学习要加油,首先身体得加油,那时最有油水的菜最受欢迎。
有没有可能,几十年后菜价也是老样子?我现在谋食的学校,还真做到了。《光明日报》曾头条报道,标题是“浙江农林大学两道平价菜 豆芽粉丝5毛一份”。20年过去,这两道菜没有涨价过,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名嘴们大呼这是“良心菜”。
母校60周年校庆马上就到了,可能性有吗?在校友回来的时刻,在食堂能打到30年不涨价的菜?哎,不管能否实现,到底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这世事如烟,浮生忘却;能沉淀在心底的,还是逃不过那时间烹饪出来的人生百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