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校友会

我与井大的故事 | 校友罗红平作品《难忘井大读研时光》

编者按:六十六载风雨兼程,六十六年薪火相传。在“喜迎井冈山大学校庆66周年——我与井大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踊跃投稿。一篇篇稿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井大66年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井大人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网站将推出“我与井大的故事”专栏,与读者共享这份属于井大的记忆与荣光。今天向大家推出的文章是政法学院2017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罗红平所著——《难忘井大读研时光》,敬请品鉴。 

作者简介

罗红平4.jpg

罗红平,江西吉水人,中共党员,博士。井冈山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2004届毕业生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2017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现为赣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难忘井大读研时光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独特的风景意义。对我而言,井大读研时光,无疑是人生旅途中难忘且极具价值的篇章之一。那年,在井大后勤部门工作的我,怀揣着提升自我、丰富学识的梦想,决定报考本校政法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了初试和复试,成为井大研究生“黄浦四期”的一员,由此开启了一段既充满挑战又满载收获的学之旅。时至今日,当我回望那段读研的日子,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深深的感恩之情。

红色励志教育:点燃信念之火

入学伊始,学校组织开展了富有深意的入学教育,其中一项是利用井冈山红色资源举办的“群众工作传统与社会工作创新”红色励志教育活动。这项活动不仅让我对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如同璀璨星火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的无限激情。记得开班仪式上,气氛庄严,校领导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此次红色励志教育的学习目标、具体要求及其深远意义。他们的话语掷地有声,不仅凸显了活动的重要性,更激励我们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仪式结束后,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崇高敬意踏上前往井冈山的征途开启了现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之旅

在现场教学中,我们参观了三湾改编纪念馆、龙江书院、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茅坪八角楼、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哨口、大井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革命圣地。每一处都仿佛是一部打开的历史书页,让我们身历其境,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英勇事迹和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此行中,周庆峰、肖海鹰、欧阳小华三位老师以其渊博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将现场教学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巧妙地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历史长卷。在他们的讲解下,革命历史超越了冰冷的文字记载,变得生动鲜活且充满温度不仅使我们对那段峥嵘岁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悟,激发了我们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心对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

体验式教学则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们触摸到革命精神震撼心灵的力量我们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踏上朱毛红军曾经走过的挑粮小道,亲身体验革命先辈们的艰苦生活。尽管我们的肩膀并未真正担起那沉重的粮食担子,但内心深处却承载起了厚重的历史责任。因为,每一步前行,我们仿佛与英勇的红军战士并肩,共同穿越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每一个脚印,都仿佛烙印着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艰辛与伟大。这种身临其境、心随境转的体验,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观深刻理解革命精神的窗口。此时,它不再停留于书本的历史记载,而是化作一种活生生的精神传承,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在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信念之火被进一步点燃,变得更加坚定更加炽热。

 罗红平1-.png

红色励志教育期间部分同学合影

老师辛勤付出:点亮知识之光

读研期间,我有幸遇到了许多卓越非凡的老师,这无疑是我学习之旅的一大瑰宝。这些老师不仅以其深厚的学识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的深深敬仰,更以一种不懈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对学严苛充满关爱的态度塑造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之欲。

首先要说的当然是自己的导师。我的导师曾建平教授以其宽广的胸怀、深厚的涵养,展现了为人师表的典范;以睿智的头脑、渊博的学识,诠释了学者风范的精髓。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始终秉持着严谨求真、精益求精的原则,对我每一篇论文都倾注了无尽心血。他时常耳提面命,告诫学术研究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远离急功近利的诱惑拒绝浮躁浮夸的侵蚀。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我逐步掌握了文献检索的钥匙,解锁了问题分析的奥秘学会了如何将思想的火花凝聚成文字因此顺利完成了创新课题的申报和主持工作,荣幸地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除了学术上的悉心指导,还时常关心我的生活状况,鼓励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挑战,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笑对人生。这份关怀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让我在追求学术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授课老师,诸如仰和芝老师、周松老师、欧阳晓安老师、刘晓丽老师、游河老师、李耀锋老师、袁记平老师、邹平林老师、熊来平老师、周健老师、陆寒老师等,他们学识之浩瀚,令我深感震撼,钦佩不已。课堂上,他们以其精湛的学术造诣,将繁复深奥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娓娓道来,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精通各自学术领域的经典理论,更保持着对学术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巧妙地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前沿观点融入教学实践,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走出课堂,为回应国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级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他们又积极探索实施“政--机构”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服务项目”这一桥梁,精心锤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在此模式下,我们经常有机会跟随老师深入吉安市原中央苏区和罗霄山脉片区的企业、农村等地开展社会工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罗红平2-.png

外出开展社会工作实践部分成员合影

学校严格管理:塑造品格之基

尽管当时学校研究生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但其管理体系已相当完备。从课程设置到考试制度,从学术规范到日常行为准则,学校均设定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这种严格的管理不仅成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更极大地激励我们在学业上不断追求卓越。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逐渐形成了坚守学术诚信、高效管理时间以及注重团结协作的品格。

母校非常重视学术诚信,视其为学术研究的根本。记得入学之初,学校便组织了一场学术道德讲座,校领导亲自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学术诚信课,强调“求真务实”是每一位研究生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后面又陆续邀请了《社会工作》杂志社主编邹鹰等校外专家为我们讲述学术诚信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严格的学术规范条例,明确规定了论文引用、数据使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实施了严格的论文审查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引用文献资料,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在内心深处树立了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读研期间,时间仿佛成了最宝贵的资源。学校通过紧凑的课程安排、丰富的社会实践多样的科研竞赛和定期的学术报告,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进度。我始终记得,每月的最后一天,我都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当月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同时规划下的任务。这种严格的时间管理训练,让我逐渐养成了自律的习惯,无论是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还是论文撰写,都能紧凑有序地完成。

那段日子,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无论是科研项目抑或各类竞赛,学校都鼓励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记得在创青春大赛中,我们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面对复杂的课题,我们起初感到无所适从。但在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协调不同意见、如何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省级比赛银奖的重要成绩,更收获了友谊和信任。这种团结协作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力量的重要性,也让我在后来学习工作中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携手共进。

罗红平3_副本.png 

创青春团队和带队老师赛前合影

毕业后,我转岗到研究生处工作,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同事的感染和激励,又考取了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并如期完成学业。如今,我已在另一座城市的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当回首那段读研时光,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与感激。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老师们,感谢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感谢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日子。是那段时光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是那段时光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是那段时光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相处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