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校友会

我与井大的故事 | 校友陈小曼作品《41年岁月在井大度过》

编者按:六十六载风雨兼程,六十六年薪火相传。在“喜迎井冈山大学校庆66周年——我与井大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踊跃投稿。一篇篇稿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井大66年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井大人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网站将推出“我与井大的故事”专栏,与读者共享这份属于井大的记忆与荣光。今天向大家推出的文章是83级校友陈小曼女士所著——《41年岁月在井大度过》,敬请品鉴。

作者简介

41年岁月在井大度过(陈小曼).png 

陈小曼,女,硕士,教授,曾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分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从事大学英语教学33年,主讲大学英语读写、视听说课程。

 

我与井大的故事 | 41年岁月在井大度过

 

说起井冈山大学(以下简称井大),我算是一个老井大人了。我从读书到工作直至退休,在井大度过了整整41年。41年中,头3年是读书,后38年是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井大的一草一木、亭台楼阁,我是那么地熟悉,井大的清晰空气和林荫小路,我是格外的喜欢和热爱。多少次去上课时,我从学校“园丁桥”经过,脑海就会想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内涵;多少次我漫步于人工湖中的九曲桥,静观湖中鱼儿欢快游畅,以缓解职业倦怠之态,提振工作精神与正能量。井大是我的母校,亦是我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我的青春年华与工作生涯,浸润着井大校园文化的精神滋养与熏陶,始终与井大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现在,我虽已退休一年,离开了美丽的校园、亲爱的同事和可爱的学生,但依然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近期,适逢井大将喜迎66周年校庆,作为老井大人,我感到很兴奋和激动,对井大的浓浓情怀溢满心头。

一、学校升格发展从艰难办学中走来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末开始,井冈山大学从前身吉安师专起步,于短短十年时间内,经历了井冈山师范学院到井冈山学院,再到井冈山大学的历史变迁,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从在吉安师专做学生到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一直以母校为伴,没有离开过母校,在母校的呵护下逐渐成长,一路亲历,见证了母校在办学层次上逐步升格的全过程。

今日井大环境优美,景色怡人,高楼林立,高层次人才汇聚。置身美丽如画的校园,我总是会想起过去井大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自己身处其中的感受。遥想井大发展的起步阶段吉安师专时期,那时的办学条件之艰苦,现在的年轻教师和学子们听了可能觉得是天方夜谭,可那一段历程已成为我宝贵而难忘的记忆。

我们在师专读书时,你很难想象,学校除了一栋办公楼、一栋教学楼和几栋学生宿舍楼耸立在远离市区的一片荒凉丘陵上外,其它什么设施都没有。有的只是雨天泥泞、晴天布满灰尘的路面和冬日呼啸的寒风。我们进校时,学校唯一的食堂刚刚落成就投入使用,只有饭菜供应窗口,没有餐桌。学生须自带碗筷,买到饭菜后就三三两两,站在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你很难想象,学校在人工湖边用竹排搭个竹蓬间悬在湖边,这便是学生浴室了。冬季,学生们在离竹蓬间五六十米远的开水房处,用塑料桶取得热水后,一路提着水,再下个十步左右的台阶,转弯入竹蓬,就在里面洗澡了。呼呼寒风从湖面吹来,从竹缝间丝丝穿入,直冷得人不停打哆嗦。

我对师专的记忆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一辆有两节车厢、中间有个过道的校车,我们称之为通道车。它连接着学校师生和市区之间的来往生活。多年来,这辆通道车每天按时在学校与规定路线的市区之间,来回开四趟,承担着接送住在市区的教职工上下班和教职工在市区上学的子弟的任务。

学校当时的旧大门前有个较长的砂石陡坡。每天,通道车一开出校门后,犹如一条长龙,呼啸着冲下陡坡,好不痛快。在市区绕一圈回来,要爬上这段坡路时,通道车似乎开始疲软,车速变得缓慢,仿佛老牛拉着破车艰难前行。这时司机总是紧握方向盘,卯足一口气,加大马力,最后使得长龙顺利驶进校园。

当时市区没有公交车和出租车,教职工也没有私家车。老师有课如果没有赶上通道车,就很难按时到课堂上课。我住在市区,离通道车在市区的停车站点较远,这段路我要骑自行车过来。每每第二天有课时,夜间会醒多次,生怕睡过头起晚了,赶不上通道车。早饭每每也是路上买上两个馒头,在通道车上草草解决。通道车座位有限,我们常常是一路站着到达学校。通道车每天就这么认真地履行接送使命,也成了教职工的交流场所,增进了教职工间的友谊和了解。

师专时期上午第四节课是11:55下课,这时通道车早就在11:40开向市区了。我们住在市区的老师,上完第四节课,就只好爬上学校后勤处买菜的大蓬卡车回家。车厢很高,女老师一般是没法独自上车的,只有先上去的男老师伸手拉一把,再一只脚踩住车边缘,一蹬,上去了。那时,学校大学英语师资很紧缺,我的周课时常年都是12课时以上,我却从没有上课迟到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潮流中,我校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校开展了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为核心内容的本科教学大讨论活动。伴随着大讨论活动开展的各项举措,搅动了师生思想,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干劲,有力推动了学校向高层次发展。

学校先后几年分别围绕课程、科研、学生及服务社会的主题,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激励全校教职工勤勉工作,并为学校快速发展建言献策。记得有一年教师节,我被选定为校领导看望慰问的教师对象之一。老校长张泰城亲自带领2名学校中层干部来到我家。当时我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还没有与英语系合并。张校长坐下后,面带微笑,十分亲切地和我攀谈起来。他问我如果大学英语教学部和英语系合并,我觉得好不好,我说好。他问我好的理由,我当时例举了合并后的几个好处,比如“英语教学资源、师资可以共享”等,张校长满意地点点头,并希望我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老教师,多为学校大学英语教学出力出点子。后来不久,大学英语教学部与英语系合并,组建了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为2005年学校从井冈山师范学院升格为井冈山学院后的十几个学院之一。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校上下积极联动,学校的教风、学风焕然一新,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热火朝天,教职工的存在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在恢复建设井冈山大学的征程上你追我赶。学校升格为井冈山大学后,站在新起点,秉承以井冈山精神办井冈山大学理念,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植特色专业,深入开展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建设一本专业,创建研究生教育,逐年新增数个硕士点。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稳步而有效向前推进,作为井大教师,我们也有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压力与动力

在井大升格发展轰轰烈烈的干事氛围中,每一个教师作为井大的一分子,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同时,亦强烈感受到必须提升个人的专业发展能力。高学历和高职称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两大要素,是高校教师的两大名片。

我于1985留校担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作为高校教师,我的学历不足显而易见。为了提升我的专业学历,1987年学校派我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进修学习一年。之后学校又先后出资,派我到江西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和南昌大学学习,使我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再后来,我又被学校派往中央党校和同济大学学习。得益于这些学习机会,我扩大了专业知识面、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一点成绩。我在教师生涯的青年阶段,所教《精读》课被评为“吉安师专优质课(1996年)”,获得“吉安师专1995年青年教师讲课(文科组)决赛第一名”,获得“吉安师专1995年十佳青年教师”荣誉称号,被评为“井冈山师范学院第一批(2002-2004)教学骨干”。回顾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经历,我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厚爱与期望,内心对学校充满无比感恩之情。

正高职称是高校教师追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顶级目标。我感觉,评上高级职称犹如桃子在树上,要使劲往上跳高才能摘到。这个“使劲往上跳高”就是要你在认真上好课、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静下心来甘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包括积极申报与实施课题项目研究、阅读文献、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等。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做科研,我奉行“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原则,要积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上升到理论上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做科研对改进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很有裨益。在参评正高职称上,我曾经一度很自卑,觉得自己专业先天不足,专业知识和业绩成果有限,对评上正高不报希望。是我有幸,曾得到学校德高望重的前辈(比如原教务处王显槐教授、处长,科研处李化茂教授、处长)的鼓励、帮助和扶持,使我在科研的路上“使劲往上跳”。2008年,我被评上教授职称。

三、投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985年我毕业留校担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时,学校只有2位老师担任该门课程教学任务,很多班级无法开设大学英语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建设初期,我校教师队伍中悄然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有诸多年轻教师先后相继调往经济特区发展。那时我刚结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进修学习,也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经济特区发展,但最后终究没有调离,主要原因是我觉得母校培养了我,而母校当时师资短缺,我离开有愧于母校的培养,这样坚定了我留下来教书的决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指导性文件一经颁布,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促进了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我作为外国语学院分管大学英语教学的副院长,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带领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积极进行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先后探索实施了分级教学、基于计算机的自主学习教学、实验班教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大力探索培养与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新途径,大力提升我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带头人,我先后主持完成了井冈山大学的《大学英语》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我被评为2007-2008年度井冈山大学“优秀教师”, 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2014年获得“井冈山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获得“井冈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漫长的教学岁月中,我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视学生为己出。在课堂上既注重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作风严谨,耐心细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曼曼姐”,先后5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获井冈山大学2022年“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回顾在井大度过的41年岁月,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耕耘在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线。我感恩母校对我的培养,为井大的快速发展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祝福井大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