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井大的故事 |校友彭庭松作品《十年一面数日别》
编者按:六十六载风雨兼程,六十六年薪火相传。在在校党委宣传部与对外联络(校友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喜迎井冈山大学校庆66周年——我与井大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校师生及广大校友的踊跃投稿。一篇篇稿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井大66年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井大人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网站将推出“我与井大的故事”专栏,与读者共享这份属于井大的记忆与荣光。今天向大家推出91级校友彭庭松先生所著文章——《十年一面数日别》,敬请品鉴。
作者简介
彭庭松,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吉安师专中文91(1)班,现任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和完成各类课题15项,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编及独撰各类著作10部,发表文学作品50余篇。
十年一面数日别
春夏秋冬三度过,东西南北奔前程。1994年夏天,我们从吉安师专中文系毕业后,来不及集体告别,便各自奔赴工作岗位。我远走浙江黄岩,出校门时,心情颇为惆怅。山长水阔,劳生碌碌,老师与同学,真不知何日再相聚了!
再相聚时已是十年。2004年7月,毕业后第一次班级聚会成功举行,差不多一半同学重返母校。参观青原山,重温校园,畅谈毕业后的酸甜苦辣,这份亲热和放松,就像是回到娘家一般。遗憾的是,那次我没有参加。那时我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北园的宿舍里抓耳挠腮,为写博士论文发愁。然笔在指尖愁更愁,聚会前后时段,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屁股哪里坐得住?都在寻思哪些人回去了,他们过得怎样,相见时是不是眼噙泪花……聚会完后,我收到了负责同学寄来的通讯录。对于久不联系的同学,我排除顾虑拨通了电话,十年后再次隔空交谈,双方都很激动,声音震得话筒线都跟着颤抖。几乎一个星期,我心才渐趋平静。懊悔接踵而来:早知如此,不如干脆回去一趟呢。
后来看到聚会同学在学校门前的合影。大门圆柱上竖写着“井冈山师范学院”几个毛体大字,紧挨着还有一家“师院眼镜店”,右边停着12路公交,车前放着写有“井冈山师院——人民广场”的线路牌。其实在一年前,教育部就批准了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井冈山学院,同时筹建井冈山大学。由吉安师专到井冈山师院没几年,接着又壮大成井冈山学院,母校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哪里想得到?当时我乐观推断,等到下一个十年,我们再相聚时,说不定母校就去“筹”字,校门口要换成“井冈山大学”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呢!事实证明我的推断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仅仅过了三年,2007年10月28日,井冈山大学就隆重挂牌了!
弹指流光又十年。2014年国庆假期,我们如约再聚。这次我早早做了准备,说什么也不能再犹豫错过了。浮云流水间,蓦然二十年,大部分同学,毕业后我还是第一次见。拍拍肩,握握手,劲头都很大,男人的泪都差点要流下来。寒暄时都说:“你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善意的谎言啊,怎么能没变呢?毕竟大家都年过不惑了。宋代慧空大师有诗句曰:“一别二十年,相逢皆老大。”“老大”自然是言重,不过人到中年那是毫无疑问。我的体型惭愧没管好,胖得不忍直视,同学一边摸着肚子一边笑话我。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当年足球掂得毽子似的,标准身材令人羡慕,如今不也渐渐发福了吗?邻寝同学昔日黑发茂盛,如今头顶充盈谢意,黑白二毛在宽地摇曳,不也在向光阴致敬吗?
岁月不饶人,然岁月也成就人。正当年华的同学们都在兢兢业业工作,有的还小有成就,大有感恩生活、知足常乐的心态。二十年历练风采照人,气质成熟,思虑睿智,与学生时代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此次活动,我们先选择在安福武功山一天。急呼同学少年劲,携手直上白鹤巅。大家相互鼓励,终于登上了白鹤峰顶。目睹“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的壮观盛景,一众人重返少年,忘情欢呼。下得山来,晚餐兴致延续。“莫惜酣歌酒满斟”,大家难得一醉,高歌一曲,酣畅淋漓,直抒胸臆。此情此景,改用海子的《日记》来表达心情,那就是:今夜只有疏朗的星空,同学,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在乎你。
次日我们重返校园,宿在井冈山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记得当年师专时只有简易招待所,如今升级为这么气派的多功能宾馆了。校园面积扩大一倍不止,徜徉其中,我们便有了在熟悉的家里做新客的感觉。母校的发展令人惊喜,大家说得最多的词是“想不到”。畅想下一个十年,我说到时候再聚时,说不定中文系硕士点都有了呢。惜别时分,急着赶火车回太原的卢同学,说什么也要到中文楼去看看。这位多情的北方汉子,一眼瞧见,便大叫道:“还是原来老样子!一点没变!”卢哥!卢哥!知否?知否?君指松林掩映处,中文楼名是前身。楼确实是老样子,然已移作他用,早就换了新名。
十年相别又相逢,古今尽付谈笑中。今年暑假,毕业三十周年班级聚会又来了,感谢重情重义的同学如期赴约。在班主任康梅钧老师的热心安排下,我们来到刚乔迁不久的人文学院办公室报到。学院高挂写有“浓浓母校情,依依校友心,归来仍少年,人文学院欢迎您回家”的横幅,远远望见,如和风拂面,精神倍爽。
“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相逢一笑中,人过五十的同学见面都说保重了。十年再见母校,新的图书馆拔地而起,更多的荒地变成了楼群。九曲依然,树木苍苍,昔年的中文楼巍然屹立,新旧并存的校园更显深沉磅礴。母校十年再跃新台阶,再现新气象,捷报频传喜气来。尤其今年新增11个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赫然在列。同学们倍感振奋,也期待引以为豪的庐陵文化研究借此良机深化拓展,光大“文章节义之邦”在全国的影响。
这次聚会的主题是重寻初心。我们连夜赶往井冈山,宿在楠竹山庄。1992年,正值大二,班级第一次上这座红色圣山,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沿着当年足迹,来到宁冈会师广场、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龙潭等地,追忆似水年华。景点并无太大变化,当年照相的具体站点,我们都还清晰记得,自然又在原地拍照留念。烟笋也还是老井冈味,溪鱼照样新鲜,变化的是皱纹间的年轮。晚餐自然热闹,但酒水自取,不再相劝相醉。饭后举行茶话会,同学们各叙别后衷肠,时间让同学情如陈酿美酒,越品越芬芳。熟悉的歌声穿透时光,让夜空沉醉,挽留青春不散场。
次日早饭后,我们专程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之后调转车头下山,到泰和参观文军西征纪念馆。抗战时期浙大西迁,泰和是重要一站,我有幸在浙大读书六年,到此也是初心寻访,心情虔诚而又庄严。看着一幅幅黑白照片,感慨丛生:家国本为一体,情怀不能割舍,学校、个人的前途总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只要和平昌盛,无论浙大还是井大,都会蓬勃发展,学子的前途也不会发生难以预料的转变。
我们以泰和早酒作午餐,浓郁乡土味的菜肴诱惑舌尖。大快朵颐之余,心头涌起恋恋不舍,因为餐后又要各回各家了。“十年一面数日别,行行不忍移归軿。”宋代韩琦的诗句,好像专为我们而写!岁月河流没有把中文91(1)班冲垮,我们一直保持着整齐的队形。欣慰的是,每十年一聚的诺言兑现了;难舍的是,每次聚会只能是两三天,欢后的失落难免沉重。
十年同学事,惊讶各不同。前十年,大家稳定工作,结婚生子,我们用古老的写信方式联系;中十年,成为单位骨干,事业上升,我们用手机短信的方式互致问候;近十年,儿女有的都研究生毕业了,赶早的同学都升级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我们用微信的方式表达羡慕之情。毕业三十年,尽管“风光暗换人双鬓”,但那颗同学心却永远年轻。有散有聚,有呼有应,我们相信聚合的声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期待下次“相见且欢娱”,让我们在“且对青灯夜深语”中将人生看得愈加透彻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