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千余名井大学子观看革命采茶戏《有盐同咸》井冈山大学专场演出引起热烈反响
“高举红旗,刺枪在手中。红军战士们,拼命杀敌向前冲!冲冲冲、冲冲冲,退缩非英雄,退缩非英雄!”3月30日及4月1日,我校将思政课搬进剧院,红志班、大骨班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共千余人两次走进保利剧院,观演富有吉安特色的革命采茶戏《有盐同咸》,沉浸式学习老区人民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追忆先辈们的峥嵘岁月,感受庐陵地方文化的魅力。
《有盐同咸》取材自1927年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艰苦岁月,男女主角七秀、杨鸿飞的人物原型是牺牲时年仅20岁的聂槐妆烈士和红四军师长张子清。戏剧以吉安民歌和吉安采茶戏为载体,共分为《分盐》《埋盐》《化盐》《饮盐》《识盐》《歌盐》六个部分。剧情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苏区创建为背景,以食盐为媒介、以爱情为线索、以山歌为手段,通过七秀和红军连长杨鸿飞的情感经历,以及她的成长之路,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军民之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鱼水情,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依靠群众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现场演出引爆全场观演学生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是第一次观看采茶戏,大家纷纷表示,这种耳目一新的形式让大家的情绪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牵引着,沉浸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心情激荡。演员谢幕时,现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两场观演结束后,学校掀起一股热议潮,来自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等教师代表纷纷撰文评论,大家纷纷表示,《有盐同咸》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生动演绎和传承了井冈山精神,诠释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我校人文学院院长龚奎林作为第三次观看该剧的“忠实观众”,讲道:“每一次看我都深有感触,这部红色主题大戏,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七秀’因为半罐盐,用自己的感恩、执着、成长、爱情见证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生命恋歌,抒发着殷红赤诚的初心。”
人文学院历史学教师曾海清用“可歌可泣,亦庄亦谐”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这部戏剧。井冈山精神就是最原生态的信仰力量,曹万青老师认为,“《有盐同咸》既讲述英雄史诗,又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的红色采茶戏,七内涵展示的正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艺术学院王龙生、曹久晨老师认为该剧在创作中既有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精髓的回归,有对舞美技术的突破,更有对唱腔、音乐和舞蹈的合理转型,是新时代地方戏曲创作突破的典范之作。
“半罐食盐,见证了井冈山上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同甘共苦的情谊,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使命。这部戏剧以艺术的力量唤醒青年一代大学生对历史的记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井冈山大学电信学院辅导员肖存威向记者介绍说,此次观演对于学生更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有着现实意义。从课堂到舞台,从舞台到实地,通过这次观演,可以让学生们从不同的维度学习、感悟红色历史,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
“作为本地人,听到家乡的方言和熟悉的歌谣让我倍感亲切。”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3党史的肖婷娜作为土生土长的吉安人,对家乡的采茶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感到十分自豪。
井冈山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潘晨阳表示,观剧后让他对江西吉安的红色文化、庐陵文化,以及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有了深刻理解。这部戏大量运用山歌和民谣来反映人物情感的采茶戏,也将对其今后诗歌、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有效借鉴。
《有盐同咸》用小故事串起大道理、用小切口印证大时代,艺术化地再现军民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决担当的光辉历史。精美的舞台设计、婉转的唱腔、动人的剧情,跟随舞台上的演员一起穿越时空,广大师生用心感受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深,体味‘化盐入水鲜到心’的温暖与坚定。
据悉,我校人文学院将于近期在人文学院开展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观剧评论大赛暨《有盐同咸》主创、导演与师生见面交流会活动。 为提升专业课程的内涵与质量,丰富红色教育效果,将红色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学院近些年来不断创新教学设计环节,让学生提升艺术鉴赏力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雅校园文化和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不断创新教学育人方式,打造互动式、沉浸式、立体式充满“艺术味”“青春味”“时代味”的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拓展到舞台、红色场馆、红色圣地,以红色采风、微团课、音乐舞蹈剧等方式让思政课贴近青年审美。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品牌。2007年我校联合编排《井冈山》音乐舞蹈史诗;开设映山红道德讲堂;举办最美井大人物颁奖典礼等活动,让井大学子们在形式多元的“第二课堂”里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用伟大革命精神铸魂育人;通过“知情体悟行”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践行井冈山精神。(文:李琴、赖奕菲 文俊瑶;图:李琴、江海璐、张欣洁、张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