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校友会

校友彭庭松作品:【亲情·乡情】之五十五 那年高考

原创: 彭庭松 


1991年7月6日,小暑前一天。一大早天气就热,我收拾好东西,离开寄寓了一年的三爷家,前往吉水县城。准备第二天参加高考。三奶奶将一小包茶叶米放在我口袋里,说:“出行大利!金榜题名!”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高考。前一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是吉水中学应届生。1990年的高考,蝉声特别烦躁。考语文时,我就懵了。从第一题起就不顺,到处是语言和思维的陷阱,很少看到形象点的文学题。而作文题却是一道对话题,说是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一个对妈妈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带刺。”另一个对妈妈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材料,先要描写小姑娘的表情和动作,接着还要描写小姑娘的肖像,最后是个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议论性大作文。作文题总共54分,还不成整,也是奇怪。更要命的是,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玫瑰花长什么样我都毫无印象,更不知道它还带刺!慌乱之中,立意是啥现在都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好像引用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名言。出师不利,语文考得没信心。而最担心的数学就更不必说,交卷时看着大片大片的空白,顿时形容枯槁,心如死灰。“下年再来吧”,走出考场后我迷茫地对自己说。抬头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大叫一声,箭步奔向池塘找水喝。

下半年复读到哪儿去呢?父亲想起了吉安七中,即白鹭洲中学,那是全市著名重点中学,也是全市高中生心中的圣地。著名爱国英雄文天祥就是从这里的前身——白鹭洲书院走出去的状元。经过一番思索,父亲找到了他的在吉安市工作的叔叔,也就是我的三爷,很诚恳地说:“我知道你这里也困难。但无论如何,你要带他一年。帮忙让他进白鹭洲,再考不上就是他的命了。”三爷沉吟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于是我顺利地进了白鹭洲中学的补习班,在将近100号人的教室里苦读了一年。散学的时候,班主任刘侃老师说:“大家都回到各自所在的县市考试去吧,一定能考好!有文天祥状元的英灵护佑你们,战无不胜!”这位理性的历史老师大手一挥,我们就纷纷鸟兽散了。

当时规定,复读的人员都要回到原籍县市去考。报考的时候,我找到了原来班主任胡建堂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地挂靠在吉水中学补习班名下参加考试。在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上,阳光顽强穿透玻璃,晃在我的脸上和斑马纹衬衫上。我赶紧护住口袋中的茶叶米,生怕它被震出来。


考场设在吉水二中鉴湖旁边的教室。鉴湖是明代《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读书的地方。鉴湖水波光潋滟,我的心既荡又漾。7月7日一大早考场边上就拉起了警戒线,考生依次排队查验准考证入场。看着两边荷枪实弹的公安(那时还不兴叫警察),以及背着药箱游走的医生,我的汗冒得更大了,腿也有点哆嗦。我赶紧将手放在胸前,告诫自己:“不要慌。镇定!不要怕,没什么!我是回来考试的,不是回来做贼的。”

第一场照例是考语文。铃声一响,我迅速看了一遍题目,觉得比去年的容易,心里轻松了许多。尤其是看到阅读理解,是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优美,是我欣赏的那种,心情很舒畅。作文题没上年复杂,就两道。一是说有个圆,发挥想象,写一段画面或者场景,要求形象生动。我想了半天,最后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好好渲染了一番。第二道是个辩论题,说有两方,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我为了稳当,选了“近墨者未必黑”这样可以左右逢源的观点来写。这样的作文题不偏,让大家都有话好说,不至于有离题的风险。时至今日,我认为这样的作文题最好。有鉴于两年高考的经历和感受,后来我考学生的作文题一律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让他们先能说,然后看谁说得好,这正是考试的目的啊。

最害怕的数学,也比去年容易一些。关键是一年补习,数学确实有些进步,这是我最要感激白鹭洲中学的地方。尽管还是有空白,但我觉得自己的能力就这么大,尽力无悔。临近交卷的时候,我对一道选择题犹豫,将答案改动。后来发现将对的改错了,悔之莫及。现在我在类似徘徊的时候,便相信第一次的选择应该是对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初心,相信初心就没有大错。

1991年8月底,我终于收到了吉安师专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很多人不愿意读师专,但我能考上就高兴呢,哪还有资格挑三拣四!按照农村的说法,丢掉了锄头把,跳出了农门,拿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终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高考录取的兴奋,大概和过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去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前一天的6月6日,我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书面采访。正好以此结尾,借以感恩岁月,感恩那些给予我帮助的人们!

在此特别深切怀念我的三爷彭学墀先生。这位生前教了一辈子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我考上博士后,到处逢人夸着他的侄孙。

以下是我接受采访的原文:

我曾有过两次高考经历,第一次是在1990年,由于数学考得太差,落榜了;经过一年复读,次年考中了家乡的师专。得知考中的消息,我很激动。那时能考中,不管是大学、中专、专科还是本科,能跳出“农门”就是胜利。我高考的那两年,全国的录取率也只有22%和21%,可见那时的考试多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才特别珍惜。

对我来说,高考意味着改变命运。那时候,知识改变命运是事实。多少农家子弟凭借着高考,有幸走出了大山。我能进入师专,首先是得到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但同时毕竟是专科,这也激发了我努力奋斗的决心和继续上进的愿望。饮水思源,今日我能在大学里教书,关键的转折点还是当年的高考。可以说,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今天的大学成为了一种普及教育,上大学比以前容易很多,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功不可没。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总体上还是很好的,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尽量做到公平,消灭地方差异,给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同时,高考内容也应该更多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高考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值得探索和改进的余地。